台北故事馆
距离本馆约3.1公里,行车约9分日治时期,台北大稻埕茶商,经营永裕号的陈朝骏,于1913年在台北市基隆河畔圆山地区,起建一栋英国都铎式风格的洋楼,1914年完工,以作为他招待台湾士绅、政要以及各国茶商的聚会场所,也作为家庭成员休憩、度假及聚会所在地。陈朝骏曾任同业组合台北茶商公会会长,为当时正蓬勃的台湾茶产业重要人物之一。
这栋房子落成时,正是日治时期,当时政府为建立台湾成为政治、金融及学术教育的中心,有计划地扩建台北市街,铺设环城三线林荫大道;并且引进各种欧洲建筑风格,加以混合、变化,使得此时的台湾建筑展现了极为繁复的特色,陈朝骏起建的这栋房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风潮下建造的。
陈朝骏在1923年过世后房子几经易手,经历过多次转变。二次世界大战后,曾经作为前立法院院长黄国书的住宅,1979年由台北市政府进行征购,并将此地暂时做为公园路灯管理处北区分队驻在所,供办公及置放器具。1987年12月正式交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管理,于1990年成立「美术家联谊中心」,1998年被指定为古迹,调查与修复的工作先后展开。
在古迹再利用的理念下,2003年4月19日至2015年4月18日,这栋古迹由陈国慈女士认养并赞助成立「台北故事馆」对外开放,以介绍台湾生活文化和推广古迹再利用为目的,透过多样的活动和展览让社会大众轻松的亲近古迹,让古迹有了新生命。
2015年5月起由财团法人郭木生文教基金会接续经营台北故事馆,以食、衣、住、行、娱乐为主轴,策划相关主题展览及艺文活动、推广茶文化,持续在「台北故事馆」说故事。同时,结合附近小区、民众和社会资源,一起参与维护古迹推动文化资产保存教育,延续百年老屋的历史。
台北故事馆,为仿英国都铎时期的半木构造建筑,是台湾罕见的建筑形式。建筑一楼以砖造作为承重墙,入口处为爱奥尼克式门柱。二楼为木结构,利用曲线、垂直、水平的木条构成二楼墙外树枝状优美的壁面。歌德式塔楼与烟囱则是砖造,塔楼屋顶有弧形屋檐,采用铜瓦铺成,铜瓦历久产生铜绿,留下岁月痕迹。
古迹入口上方的塔楼镶嵌着绿、黄、红三色的彩绘玻璃,室内有着造形优美的壁炉两座,以及大量流行于二十世纪初,富含大自然、花草图案的「新艺术」风格凸花磁砖和吊灯。整体室内空间配置,乃至于室外阳台、露台,均与周遭的景观密切结合,呈现出典雅的风格。
数据源 / 台北旅游网